
威霖學長目前在台灣百健Biogen Taiwan擔任醫藥學術經理並負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藥物的醫學事務。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於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研發並提供全球受到不同神經系統疾病困擾的患者創新的治療,除了目前台灣有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用藥,未來也將努力帶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帕金森氏症(PD),以及阿茲海默症(AD)等等其他疾病的用藥。
當初為何會投入醫藥學術領域呢?
學長在生化所碩士班求學時期的研究主題和專長為蛋白質結晶學、酵素動力學、模擬藥物篩選平台等,大略是在基礎型研究領域,但某些題目其實是可銜接至臨床應用的範疇。不少同領域的同儕最後也陸續往博士班深造鑽研,在基礎科學領域探索更多的未知,而威霖學長則選擇直接投入職場為生技新藥研發貢獻一己之力。
由於學長在新藥開發擔任研究員這條路上待了蠻長一段時間,深刻感受到台灣的生技研發產業其實充滿著各種創新、前瞻性的想法與題目,但若沒有充足的臨床實務經驗反饋並找到病患真正未被滿足的需求,在臨床試驗階段則經常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時間,例如遇到的情況可能是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脫離現實導致收案困難、藥物劑型設計無法提供臨床所需的彈性與實務操作、與選定的對照組療效差距不明顯造成試驗規模與統計設定困難等等,都很可能錯失好的機會去讓病人有更多好的治療選擇。
因此,在經過五年的新藥研發-專案管理的歷練後,學長決定投入醫藥學術的方向,更能接觸到第一線醫療人員與病患,透過上市後研究、學術交流討論和醫學教育活動來得到更多的實務回饋,了解在不同疾病領域之中醫療人員的考量、病患的疾病進程上各個階段需要的支持與臨床需求,反饋給公司其他部門並擬定策略讓病患能夠真正得到最適合的照護方案,也透過各種衛教的活動讓更多民眾對疾病照護與自身健康有更多的認識,畢竟除了艱深的學術討論之外,能夠正確地把複雜的資訊簡化成一般民眾都能接受的衛教資訊,也是臨床醫療很重要的一環。
豐富的職涯歷程,尋找自己的方向前進
學長回想起當初自生化所畢業後,先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而後進入生技新藥開發業界服務,在台灣微脂體公司(TLC Co. Ltd)擔任助理研究員,負責長效緩釋載體平台/505b2黃斑部病變/關節炎新藥的專案研發,其近四年的研究部門服務期間是負責專案的前臨床研究、分析方法開發、生產製程建立與批量放大等,後爭取到專案管理部門任職專案經理,負責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後的管理協調與研發策略。
2016年學長任職於共信醫藥(Gongwin Pharm)的醫藥學術部門,負責協助公司的肺癌新藥在中國執行二三期臨床試驗之進行/結案/查核/藥證申請準備工作,並同時規劃展開台灣臨床研究;2017年踏入外商醫藥學術領域,在台灣萌蒂藥品(Mundipharma)擔任醫藥學術專員(MSL),主要負責領域為類鴉片止痛藥、罕見血液腫瘤新藥,負責與血液科、腫瘤科、麻醉科等領域醫護進行學術溝通交流、臨床醫學活動安排規劃、上市後研究執行,以及領域專家的意見收集。
2019年進入葛蘭素史克藥廠(GSK/ViiV),擔任醫藥學術專員,負責HIV藥物(感染科)並在任職期間參與/安排三個新產品上市規劃,後於2021年升至醫藥學術副理,負責醫學策略規劃、醫藥學術專案執行、持續醫學教育、病患/民眾衛教活動/平台,並與領域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目前,學長在台灣百健Biogen Taiwan,如前文提及其擔任醫藥學術經理。
擁抱迷惘與不安,在實踐的路上總會有收穫
如此豐富的職涯經歷,威霖學長也依據自己的經驗分享當初求職歷程:
學長個人的發展是將「就業」的定義在踏入生技新藥產業工作開始,而不是退伍後在中研院當研究助理的這段期間,畢竟研究助理的工作內容、生活型態與研究所大致相似,甚至沒有論文的壓力反而感覺較為輕鬆些,但每個人畢竟有不同的歷程。
他跟大多數即將畢業和面臨如何找工作的學弟妹一樣「當初準備就業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方面對於自己未來的方向還沒有概念,也不知道找的工作有沒有辦法對未來的職涯發展有幫助,很擔心回頭看的時候發現自己是虛擲光陰在某件事情上。
另一方面,當年的生技新藥產業薪資行情相較於其他領域,對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並不是十分友善。大學畢業後也有同學跳脫出學術界轉往財經、智財等領域發展;但在與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深談後也了解到,即便是生技研發,其中也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分工,可以在未來依照自己的經歷與興趣逐步建立職涯方向,於是自己當初決定從最基礎的研究部門開始,透過培養自己對於在第一線作戰的實務經驗,做為未來職涯發展的基礎。
學長描述著自己確立方向後,開始評估適合自己的職缺,當時他把所有開缺的公司逐一記錄下來,同時認真研究每家公司的團隊規模、研發方向、核心技術和團隊主管背景,也詢問了幾位系所內已經投入職場的學長姐其經驗,了解從目前業界的角度對於不同公司的評價,甚至是對於研發人員培訓/升遷/內部輪調機會等等面向。
而在履歷的部分,因為知道自己的研究領域不一定是公司研發的方向,於是把重心放在斟酌「如何加強展現自己在研究所過程中的思考邏輯建立、對於問題的分析規劃與執行調整策略,以及對大量學術資料的統整歸納與應用這方面」。總結在學長投入職場的過程中,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勇於嘗試,以及透過人脈蒐集各方意見,了解投入的領域其未來的發展性。
工作之後,是否有覺得在求學過程中後悔沒有把握的事?
「現在回頭看,會希望自己求學過程能夠有機會在暑假的時候到國外的研究單位實習」學長表示,畢竟歐美的研究風氣與台灣有差,特別是在跨國合作的等級上希望能夠在不同的高度有所學習,甚至是看到更多跨領域的合作!另外就是語言能力的培養,在邁入職場就業時能夠有好的外語能力絕對是一個大大的加分重點,對未來的升遷或是與高階同事們的交流都會很有幫助。
依學長目前的現職,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提供學弟妹參考呢?
在外商藥廠希望對於人員的學習曲線盡量縮短的趨勢之下,大多在醫藥學術專員層級都會優先希望是Pharmacist/ PharmD/ PhD/ MD的學位,也有些公司願意花較長的時間培養非以上學位的新鮮人(生科相關領域碩士、藥學系畢業等等);但到了經理層級由於會開始負責各項活動/專案,甚至是年度的策略規劃等等,因此有專案經理的職涯歷程或是相關的實務經驗也顯得重要;曾經參與過臨床試驗的規劃/討論/執行層面也會是更為加分的部分。
最後,威霖學長對於投入外商藥廠的領域,提供三個想法分享:
1.不要幫自己畫太多限制
很多學弟妹一開始就只想要找MSL的工作,認為生科/生技領域=藥廠Medical或是業務工作都在跑腿打雜之類的,但實際上藥廠分工細緻,不同類型的工作都有其專業之處也能夠在產品團隊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Medical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便是業務的工作歷練都能夠給自己帶來很好的訓練與學習,也有很多看家本領是Medical同時需要學習的,因此能夠多方嘗試也許會有不同的收穫;甚至有些公司會有類似儲備幹部的Program讓新人在不同部門之間輪調歷練,都是厚實自己工作能力的好機會。此外,會有許多機會參與跨部門的溝通與協同專案,都是給自己很好的挑戰。
2.高學歷有其助益,但不是萬能
藥廠的工作性質牽涉到多面向的部門溝通、外部客戶的關係維持等等,除了學歷以外,需要更多歷練的是溝通協調、人際關係、說話技巧等,這些是不一定在求學期間可以學習得到的軟實力,因此除了學術面的硬底子外,也要思考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這樣類型的工作;時有耳聞一些案例是高學歷的藥廠新鮮人,因為人際溝通或活動協調能力等等的因素而掙扎,這些都是在這個領域的職場可能碰到的狀況,因此建議除了學歷與本科學能之外,也要衡量自身的專長與個性是否能夠駕馭外商藥廠的工作內容。
3.莫忘初衷
在藥廠工作的人常常會陷入「賣藥」的迷思,將行銷擺在第一大位而遺忘了一開始的初衷—提供醫護人員正確的知識來幫助病人做最適合的選擇。因此,希望未來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的學弟妹,能夠一起為了台灣的病人盡一點心力,不論是醫學教育、病友團體發聲、民眾衛教等等面向;即便是困難如癌症治療領域,前仆後繼的研發人員到醫藥學術領域,都希望除了現在的病人以外,也能夠造福「未來的病人」,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最妥善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