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首頁 navigate_next 校友專區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陳君瑋訪問報導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陳君瑋訪問報導

發布日期:2023-02-24


君瑋學姐目前於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就讀博士班。在Dr. Dori Schafer的實驗室,主要研究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微膠細胞(Microglia)在神經退化疾病中,其粒線體與代謝作用的變化。

學姐回想起求學時的一路走來,對於科學研究非常有興趣,因而自大一開始的每個暑假,都會找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實習,學習新知也從中找尋自己有興趣的研究方向,也立下了出國深造的目標。大學畢業後,她決定先留在台灣念碩班累積自己的研究經歷,再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學姐選擇申請「美國」博士班,是因為博班第一年可以rotation,對於興趣廣泛或是興趣未定的她來說很重要,可以先親身待過該實驗室後再做最後選擇,另外也許是對自己的能力沒什麼信心,覺得需要透過美國博士班的課程及資格考來多加訓練和磨練自己。此外,在碩士班和在中研院擔任研究助理期間時,學姐也認知到科學研究的路不只有在學術圈擔任教職,也透過中研究研究生職涯發展協會GSCDC的活動中,讓她認知到從事科學研究也有其他不同的職業道路選擇。而在美國生科領域,無論是學術界或是產業界的發展都有比台灣更多元的選擇,於是更加確定自己要出國念博班的目標。
 
挫折中茁壯,逆境中成長
君瑋學姐的留學之路並非完全順遂,她提到自己總共申請了兩次美國博士班,2018年第一次申請時,準備的時程並沒有規劃好,導致準備時間非常倉促,最後也以全數貢龜收場。

不過在準備期間,因緣際會下參加了臉書社團「Taiwanese US Biomedical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s Group」留學學長姐分享會的活動,幫忙整理了學長姐問答筆記並跟同在申請的大家認識,有了共同目標的戰友,讓學姐收穫很多,除了每週自發性的面試練習,也能互相交流申請資訊,一起成長。
 
轉機帶來機會,動機帶來改變
在經歷第一次申請失敗後,君瑋學姐思考著該如何改變才能帶來下一次的進步?「我覺得當自己有一個很強大的動機想要做一件事情時,會竭盡所能地想辦法準備好要達到這個目標的一切條件,於是我沒有輕易放棄。」這強烈的動機,讓學姐很幸運的得到在UT Health San Antonio當一年研究助理的機會,並在2019年7月到了德州開始新的工作與生活,也規劃在當年12月再次投出博士班申請。

學姐在第二次的申請中大幅修改SOP,並積極地學習實驗與工作,讓老闆願意幫忙寫推薦信,也幸運的取得四間學校的面試邀請,這段在美國工作的經驗,讓申請博士班更加順利,學姐很慶幸自己這段期間準備好自己,並在機會出現時好好把握。

關於錄取後的學校選擇,君瑋學姐分享自己認為重要的兩點:
1.了解該校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室是否有充足的研究經費能夠支持自己念完博士班,除了寄信給教授詢問有沒有機會到實驗室rotation以外,也能在網站上查詢該教授是否有申請到研究計畫經費。
2.了解該學校的資源與環境是否能幫助自己找尋博士班畢業後的出路。一般學校都會有職涯方面的資源可以利用,另外學校的地理位置與產業界的連結也會是她選校的要素。以UMass Medical School為例,它距離波士頓只有50分鐘車程,而波士頓聚集不少名校,也是美東的生技產業重鎮,因此無論學姐日後想要在學術圈或產業界發展,都會有不少機會。此外,校外的資源也是很重要,例如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時常舉辦很多職涯發展相關活動,提供很好的社交平台,讓自己在博士班時期就建立良好人脈。
 
適應、學習 一起砥礪前行
君瑋學姐最後鼓勵學弟妹,出國進修必須要克服許多「跳出舒適圈」的不適應,無論是生活上、課堂上和實驗室,都需要適應如何與人相處與不同的生活模式,在各種文化衝擊下如何很快的調適與找出生存之道是個很大的考驗,因此需要有強大的適應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融入,並在生活與學習之間取得良好平衡。

除了自身應具備的特質之外,「找到有共同目標、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不吝嗇互相分享與討論資訊,共同成長,這很重要。」無論是要準備出國時,找到人一起練習面試、一起分享資源,或是在研究的路上找到同伴可以討論實驗,激發不同想法,解決研究上遇到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太習慣閉門造車式的進行研究,到美國後我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很樂意分享他們的研究,甚至在聊天的過程中就促成了一個合作計畫。」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比我們想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