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首頁 navigate_next 校友專區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柯旻佑訪問報導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柯旻佑訪問報導



旻佑學長目前為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暨癌症生物學研究所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Cancer Biology,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博士生,實驗室主要的研究是激素敏感癌症 (Hormone-sensitive cancer)的發展、新興藥物的治療方法與預防,學長個人則是專注於探討雄激素與其受體在攝護腺癌症中的生理機制,同時也利用與藥廠合作研發的許多小分子藥物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ARMs)來研究其在癌症致病機制中扮演的角色。
 
碩班畢業於冀宏源老師實驗室的旻佑學長,回想起當初的研究主要是與台大化學所合作藥物研發以探討癌細胞的標靶治療,比較熟悉細胞實驗、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以及DNA與藥物的生化試驗,正也因為這個合作經驗,激發學長對藥物研發的興趣,進而產生想要繼續求學的念頭。「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將實驗桌上觀察到的基礎研究,進一步應用到病人身上去解決臨床上的問題」通常這又稱作轉譯研究(bench-to-bedside translational research)。最後,一場曾經在美國加州開過新創藥廠的教授演講中,教授曾說過「許多學生問我要到藥廠工作需不需要博士班畢業,我會跟他們說,連我底下基層員工都是來自UC Berkeley的博士」於是,也更加確立學長的求學夢。
 
當初為何會選擇到美國出國深造?學長提到,美國不僅有知名的大藥廠,也有數個群聚的生技醫藥園區 (有時會稱Biopharma cluster/ hub),例如波士頓、紐約紐澤西、舊金山灣區與杜克大學坐落的北卡三角研究園區 (Research Triangle Park),裡頭有大大小小的藥廠和生技公司、大醫院與醫學院,醫學院可以與藥廠進行產學合作,以瞭解醫院裡臨床上病人的需求與藥物反應。此類的合作關係十分貼近學長對於轉譯研究的想像。
 
調適心態確立動機
旻佑學長回想準備出國求學的經歷,大學時已逐漸萌生出國留學的遠景,為了確立自己喜不喜歡長時間待實驗室的研究生生活,他決定先報考碩士班累積自身研究基礎,並在碩班畢業後及當兵入伍前後,運用時間一邊研究海外各個博士班的實驗室與申請條件,一邊準備申請出國的考試(托福)和文件,例如找好三位教授願意幫忙寫推薦信;在8月考試忙完後,陸續列出想申請的校系與開始撰寫簡歷 (CV)、研究動機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9月完成SOP初稿並給一些朋友、學長姐進行反覆修改,11月開始送出申請資料,而通常生醫相關系所的申請截止日為12月1號左右。2020年1-2月依序收到面試邀請,2-3月結果放榜,通常接受offer的截止日在4月中,最後學長確定2020年秋天入學。

「整個申請過程可以說十分新鮮也充滿挑戰性」學長回述著,一開始面對不熟悉的流程細節很容易使自己緊張慌亂,面對英文考試的硬門檻、開始書寫SOP時深感英文寫作言不及義、眾多校系令人眼花撩亂,好不容易投出申請後需要面對的是每日等待通知的煎熬,以及最後令人大開眼界的線上與實體面試。關於留學申請的事前準備,學長很推薦PTT studyaboard看板上的文章與臉書社團Taiwanese Biomedical Studyabroad Group (TBSG)上都有許多前人的分享。同時,也建議可以多與教授們聊天,留學申請的細節背景可能略有不同,但是領域大方向上教授們可以提供無價的分享。例如學長事前不清楚藥理學的研究範疇,但是在與寫推薦信的教授聊天後才赫然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研究就屬於藥理學的應用之一,進而申請了藥理所。是故學長提及心態調適的重要性,以及建議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除了可以節省時間、金錢且擁有更多選擇外,也是熟悉陌生事務的捷徑。

此外,多數美國學校看重的是研究經驗/能力,大學成績只是篩掉申請者的低標門檻,發表紀錄與研究經驗才是篩入的關鍵,期刊發表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但是或許嘗試轉換領域(生物背景加上化學、藥學,或者有大量統計編碼、資料分析的經驗)、嘗試去國外參加研討會、甚至是申請到國外實驗室擔任助理都會是加分的選項。對於出國求學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獨特條件呢?英文溝通、寫作能力、實驗設計與分析、生物統計軟體應用等,相信學長姐們都多少分享過此類硬技能。而旻佑學長想分享軟技能方面:
 
1.了解自己未來想要什麼
「只要有研究熱忱並知道自己未來想要什麼,人人都有機會出國求學。」學長提到,切莫因為看到學長姐們分享國外風景和新事物便對留學有莫名的憧憬而行動,如此不僅不容易申請成功,也會影響在國外求學的心情。畢竟,博士生大部分時間都埋首於課業與研究,及適應異地生活與交友圈,例如:學長第一年受疫情影響,各種生活上的不便都特別需要花時間適應,自己煮飯、租房子整備水電、與美國人聊天與參加聚會,一邊顧及課業、實驗室事務,也因為當時還沒有車子,所以儘量要在天黑前趕回家,更別提還需要面對偶有的種族歧視。每當疲憊之時,陪伴自己繼續走下去的唯有自己的初衷。
 
2.多向別人諮詢與合作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初到美國之時,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實驗室上因為學長姐的分享,才漸漸熟悉北卡州陌生的環境及不便捷的交通網。例如,一開始自己憑藉google map指引去一家十分昂貴的超市購物,結果與學長姐聊天後才發現附近就有便宜許多的超市選擇。而美國房租時常年年調漲,所以留學生們很常有搬家的需求,這時找認識的朋友們一起互相幫忙可以事半功倍。在實驗室也是如此,發現每個人都是某領域的專家,有精通免疫學與各式免疫細胞的分析,有人專長老鼠實驗可以輕鬆心臟採血與分離各器官,更有人早就嘗試過你的實驗想法並發現行不通,因此,多與別人聊天不僅可以拓展視野、增加新技能,更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精力。
 
外國月亮沒有比較圓
旻佑學長強調,以前總憧憬國外實驗室會有最先進的儀器與技術,經過兩三年洗禮後發現,多數美國實驗室與台灣的環境差不多,甚至有些是台灣與中研院的實驗室有更新更多功能的儀器。於此,美國環境的不同不在於實驗室的硬體設備有多先進,而在於效率與溝通,無時無刻都能在研究室或走廊間聽到人們高談自己的實驗想法,教授們也都很鼓勵學生問問題與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讓學長回想起碩班的求學時期,因為個性內向而時常自己埋頭苦幹最終效率低落,並錯失許多能與同伴討論的機會。或許當初可以多與實驗室學長姐和其他實驗室的同學聊天,多參加校內外的講座,也許短期不會覺得與自己的研究相關,然而,別人的實驗發想、技術應用或許在未來卻是提供嶄新的想法
 
「除了解決問題外,還要學著發現問題」
經過台灣的實驗室訓練後,相信多數學生都具備一般文獻閱讀統整、實驗設計、分生實驗技巧、數據分析與後續評估改進等能力。而博士班需要培養的是一位具備獨立研究能力的科學家,過往的經驗能夠學著解決問題,而同樣關鍵的是懂得觀察現有知識,提出新穎且具有生物意義的問題能力,透過大量閱讀與和他人討論,總有機會挖掘一些新想法。例如:實驗室的博後學長發現攝護腺癌症患者在後期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後,儘管雄激素濃度極低,仍可以刺激癌細胞生長,在改變過往的研究聚焦,博後學長做了高與低濃度雄激素對於癌細胞生理機制的全面測試,發現後者會誘發細胞表現出截然不同功能的蛋白質,接著便可以延伸出一系列既新穎又具有臨床意義的相關研究。
 
申請海外學校之路對於精神上是個不小的消耗,多參照前人的申請心得與準備方法、可以多申請學長姐們已申請上的學校,除了美國學校外,歐洲或日本等他國選項皆可以提升自己拿到入學門票的機會。最後,學長也提醒不要太常與別人比較,選擇實驗室比選擇學校名氣更重要,多與前輩討教、尋找戰友一同努力以及保持開闊的心情可以讓自己輕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