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首頁 navigate_next 校友專區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桑傑訪問報導_求學篇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桑傑訪問報導_求學篇


 
桑傑學長於台大生科系畢業後,碩士班進入生化所陳佩燁老師實驗室,201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念博士班,並於2018年底至2020年期間在劍橋化學系與UK Dementia Research Institute (UK DRI,劍橋分部)畢業和擔任博士後研究。

回想起在劍橋大學化學系Prof. David Klenerman的實驗室擔任博士與博士後研究時,後期同時也在UK DRI(劍橋分部)研究,所以會在化學系與劍橋的生醫園區兩邊跑。學長提到研究組會有20人左右,他們致力於開發單分子技術、各式螢光顯微鏡、超高解析顯影技術,以便應用在in vitro/cell extract/細胞顯影的定量上;再者,在生物學的目標就是探討在in vitro及各種生物採樣品中,各式神經退化疾病的蛋白質聚合過程,其物化性質、數量改變,最終試圖建立定量化的in vitro、細胞模型以及細胞間的散佈模式。

實驗室有物理背景、化學背景、少數像學長是生化或純生物學背景,因此有人開發技術,有人利用技術做生物研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計畫。而桑傑學長主要是在利用單分子螢光顯微鏡技術進行狂牛症蛋白與帕金森氏症alpha-synuclein蛋白聚集現象。初期是在建立研究系統,並進行in vitro定量研究,探討關鍵的蛋白質聚合反應(Protein aggregation)步驟,再逐步開始探討蛋白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改變,建立這些步驟在時間、空間上散佈的模型。後期開始把這些研究搬到cell line、iPSC的誘導幹細胞中,除了以同樣的模型解釋蛋白質聚集現象如何在細胞間散佈以外,也看proteasome、autophagy等系統與發炎反應因子等在蛋白質聚合/散佈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與不同聚合蛋白質間的交互作用。
 
「既然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就照以前考慮的方向走吧!」
當初為何會決定出國求學?
學長在大學時就有考慮往國外發展的念頭了,但當時還不太清楚未來要做什麼,總想著大學畢業、碩士畢業、當完兵應該會有頭緒吧?但依舊都還沒有。喜歡旅行的他便決定跟隨初衷,出國去接觸更多不同的人生經驗,去看看大家在研究些什麼,再回過頭來看自己適不適合從事學術研究和做些不一樣的研究。
 
專長領域在蛋白質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以及其光學應用的學長,其碩士班時主要研究生化與神經退化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摺疊,發現有好幾種重要的疾病都是類似原因造成的,此外在接觸一些螢光相關的實驗,去過同步輻射中心,也深刻覺得自己對這些領域特別有興趣,可以獲得很多研究上的新觀點,要解開謎團似乎可以做個十幾二十年沒問題。
 
不可諱言的「我個人對犧牲動物有障礙」。
因此,學長在選擇博士班實驗室時,目標相當明確:只找不殺生物,最多做到細胞實驗。他進一步地分享當初準備出國深造的經歷,在生化所畢業後經歷了一年的兵役,並於2012年夏天回到生化所陳佩燁老師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同時也準備海外申請資料。當時很幸運地在服役時的同袍也是要準備申請英國博士班,因此一起準備英文申請的雅思考試,並開始研究潛在的實驗室與獎學金,一起準備申請英國博士班,不過學長因個人因素決定隔年申請。
 
申請歐洲的博士班與美國稍有些不同,一般流程都是先和老師通信甚至視訊交談後,老師有意願收學生才會有下一步動作,而申請獎學金與學校是分開的審核。2013年夏天陸續寄信給不同的教授了解意願,在收到Prof. David Klenerman的許可後,便於9月申請劍橋化學系與台劍獎學金,在此之前也申請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CL)的頂大策略聯盟獎學金,其與劍橋大學的conditional offer大約同時通知,然而劍橋的獎學金還未放榜,學長也決定放棄ICL的獎學金,繼續等劍橋的獎學金並完成後續的要求條件。
 
「劍橋三審的速度讓我覺得非常的快速」同年11月初就收到conditional offer。對桑傑學長而言,當時已有基礎的神經退化疾病知識,但在使用生物物理與單分子螢光的技術上,學長自認經驗較不足,雖然有相當門檻,但他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做研究。此外,學長對於Prof. David Klenerman的了解,是在David開始研究蛋白質實驗前,其對次世代定序和單分子螢光技術已有不少貢獻,加上幾次通信的過程中,David一直保持很支持與關心、有問必答、快速回信的態度,這些都影響著學長最後決定去劍橋就讀的原因。

「獎學金不是我順遂的一項,我最終沒有拿到全額的台劍獎學金」學長最終獲得劍橋Cambridge Trust的半額獎學金,加上隔年申請的台灣尖端科技獎學金支持著學長的留學生活。在學生申請的部分,決定接受conditional offer後,便是一連串的行政細節,像是申請學校的學院、申請英國政府需求的ATAS (Academic Technology Approval Scheme),以及學生簽證。最後獲得unconditional offer,出國前的準備工作也就告一段落。
 
「研究過程就是人生的一部份,不會是一帆風順。」
回憶起準備出國期間,學長覺得自己很容易有患得患失的心態,當周遭的人都陸續出國時,自己的心理壓力愈來愈大,便會開始自我懷疑,這其實也不是只有學長才有的經歷,即使是博班畢業已回到臺大任教的同學也有同感。但是,每個人的人生路途都不會一樣,離開時間的早晚和成就一點關係都沒有,長大後更能理解到人應該要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他人目光,此外也更能同理每個人看似一帆風順外表下的辛苦處。
 
如前述提及,由於光學實驗與影像分析的研究方法,是學長進入實驗室前尚未有足夠的基礎。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是蛋白質的部份,這些技術對學長而言,第一目標不是變成專家,而是先求會使用,然後隨著經驗累積慢慢精通。在這過程中,學長有機會逮到各種人時就會開始請教,甚至是請對方指導一次實驗,這樣的學習一開始進展緩慢,過程中也常常被人挑剔,但卻是在研究初期的正常現象。鞭策自己下更多功夫去閱讀文獻、動手去做,不怕從錯誤中學習,都是相當寶貴的經驗。
 
「研究會出現意外的插曲是常有的事」
在海外長期居留除了要具備當地國語言和社交能力外,也要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抗壓性,能夠處理情緒與壓力。桑傑學長提到過往經驗,例如在累積相當多的時間和數據後,覺得自己的研究有興奮的突破了,但更進一步發現有一些當初沒設想到的因素會影響實驗,這意味著過去的研究得通通重做,當下的心情十分受到打擊,所幸指導老師十分的支持且理性的分析,讓自己休息一晚調整心情:「”It is what it is”,實驗結果如此,我們該怎麼做還是得做,這樣才是科學。從失敗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不足,而這實際上也開啟我研究新的篇章。」

最後學長建議,在海外生活可能會因為寂寞、文化衝擊、時間壓力或實驗失敗等種種原因而出現偶爾的情緒極度低潮。尤其在念博士班時,自己必須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積極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別自顧放任自己關閉起來,一昧批評累積負能量,只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問題。試著出外旅遊或找人說說話都有助於放鬆,讓自己重新去適應,適時地調節心情,對自己的研究和職涯都有莫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