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首頁 navigate_next 校友專區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桑傑訪問報導_產業篇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桑傑訪問報導_產業篇



桑傑學長於生化所碩士班畢業後,2018年底至2020年期間在英國劍橋化學系與UK Dementia Research Institute (UK DRI,劍橋分部) 畢業和擔任博士後研究,當時研究主題是cell line、iPSC的誘導幹細胞中,看帕金森氏症相關蛋白質在空間上與時間上的分佈與性質改變,以及一些主要的蛋白質降解機制、發炎反應因子在蛋白質聚合/散佈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直到2020年11月加入現任職公司—Vidya,是一間位於英國倫敦的新創公司,目前於科學組擔任Senior scientist。
 
Vidya公司的目標是發展新世代體外診斷醫療儀器(IVD, in vitro diagnosis),作為個人化醫療的產品,要能夠快速、準確診斷、以能負擔的價格提供各種醫療檢驗給醫療院所及私人住家。而學長的工作內容包含但不限於:1.設計、執行實驗與分析、報告實驗結果;2.提供專業意見給同組或不同部;3.協調並參與同組組員或部門間的需求與合作;4.主導與協調大型計畫,並提供成果報告;5.評估計畫細節可行性;6.尋找新技術的可行性。
 
學長的領域是蛋白質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以及其光學應用。
公司的體外診斷醫療儀器(IVD)領域很廣,從實驗室核酸化驗,到個人健康檢測穿戴裝置都是。近年隨著全球高齡人口的增加,以及慢性/感染性疾病盛行率的增加、健康意識的抬頭,IVD的趨勢從傳統醫療院所集中檢測,轉向定點/個人照護的方向發展,這些驅動力都帶動國外產業發展和大量新創投資於此。精密定量型的儀器可以需要很多不同專長的人,包含生物學、物理學、有機化學、工程學一同開發。而學長的專長其實是跨領域的,適合切入這樣的研發。
 
「趁年輕時選擇我想要的」
倫敦、劍橋、牛津是傳統的金三角地區,新創公司與新創文化非常盛行,也有不少大公司在這個區域落腳。身邊朋友(包含台灣人)不論領域,不少畢業後即選擇加入產業界,其中有好幾人是在新創界,學長的博士老闆也有創業經驗,加入新創公司也就成為他的一個選擇。尤其在博士班與博士後的訓練中,漸漸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喜愛的研究外,更想在產業界與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工作。同時在新創公司裡,隨著公司一同成長,更有機會學習到更多新事物,相對更有挑戰,在時間分配與計畫管理上也更有彈性。當然,從生涯規劃的角度看,雖然風險較高,但在日後潛在升遷的機會也許比較多喔!
 
此外,桑傑學長也提到,小公司其實更能夠接受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生技的大企業如Astra Zeneca、Illumina起碼都要有兩三年的工作經驗。所以,申請大公司的流程稍微有點不同,這些公司在國外常常會採取資助研究生的計畫,和大學合作提供獎學金或是特定帶資金的計畫,據此培養自己未來的人才庫。但無論是在大企業的圈子或是新創圈,人才庫通常都會互相流通。
 
「還是得捫心自問,自己的優勢是什麼」
桑傑學長回憶自己在博士後期間就已逐漸有決定想要加入新創公司的想法,當時也漸漸去尋找英國金三角區的機會。雖然提供給博士的機會很多,但是畢竟僧多粥少。每間公司需要的技術不同,然而寫CV時自己才會知道曾經學過的,也就是在求學階段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技能組合,畢業後去尋找相關需求的職位,這時候都會反饋回來。
 
知道自己的優勢後,就有機會進入面試階段,並能夠同時鍛鍊自己的面試技巧。學長分享自身投履歷的經驗,首先需讓HR或初審的招募人員有機會把自己加入短名單,除了根據不同公司的需求而調整修改CV和cover letter外,人脈也在這時發揮了重要用途,例如以前認識的朋友或師長只要有認識這類相關領域的人,只要本身能力不差,有時會口耳相傳引薦你去試試看某些公司,或至少能指點這些公司的現況如何、資金鏈健不健康等資訊。當然引薦只是比較快速通過初審這個關卡而已,和會不會錄取完全無關。這樣一家一家公司去投履歷,總會有進面試的機會。
 
雖然不知道美國的狀況,但英國博士缺的面試常常會有測驗題,考文獻蒐集、或是相關領域的觀念理解程度、或是出一道狀況題,考官會一起計算或討論解決方法,「小公司每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經不起冗員造成資金的浪費,而他們要的就是把錢投資在對的人上,讓對的人能夠早日對公司做出貢獻」。因此,個人能做的就是好好加強本職學能,吸收更多面試經驗,訓練應對技巧。當然做了這些,求職之路還是會處處碰壁,例如在國外還有簽證的壓力,如果不是能夠找到穩定的博士後邊工作邊求職,作為國際學生的壓力應該會更大。
 
桑傑學長建議,如有打算出國求學並於國外工作的規劃,可以在念書期間了解當地生態並開始蒐集相關資訊。英格蘭地區的生技環境在歐洲一直都是前幾名,而且受惠於各種創投基金、民間團體參與、法規、基礎建設、英語環境與國際人才,是在美國以外的其中一個好選項。當然,不能否認美國一直都是生技環境的主要市場,且人口數與資金潛力也比歐洲龐大許多,但近幾年美國工作簽證反而沒有很好拿,而英國在脫歐後,對國際學生畢業後的簽證(PSW)有放寬,其他的簽證限制也有修改,是留學生可以考慮的一個地方。
 
必須持續學習溝通能力
學長當初進入Vidya公司的職位為Assay scientist,這是一個開發檢驗方法的職位,公司其他研發主力的同事是有機化學、流體力學、工程等專業,桑傑學長則是公司第一位具有生化背景的人,如何把以往沒有的生物(生化)經驗帶至公司便成為關鍵,而紮實的本職學能,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便在這時派上用場,學長也因而建立起很多基本生化實驗室該有的儀器和流程。
 
「大家在同一個計畫中都有不同專精,在意的事情也不盡相同,達到有效的討論和結論,才是讓這種整合型計畫前進的動力。」學長提到跨領域的合作交流,在和其他理工領域的人交流會與同行交流大不相同。舉例來說,和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一起開會討論,得用他們能聽得懂的方式和邏輯,展示出最重要的數據,反之亦然。因此,能在短時間講好簡單故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學長補充,在國外工作,自己身為少數族群本身就會帶來文化上的隔閡,如果身處在各國人士都有的職場上,跨文化的溝通能力便顯得更為重要。能夠尊重各種文化、各種意識形態、各種成長背景的人士,才能好好協調工作內容。所以,這些不同的溝通模式,本質上都是在強調要了解人與人的差異,認知到它、尊重它、進而設身處地解決這種差異性帶來的隔閡。
 
調適心態並保有學習的態度
產業界在意的事情不是只有研究,尤其是新創公司,資金、募資是最重要的,因此計畫管理是持續變動的一個動態過程。隨時間改變,同一個計畫可能開始會考慮到不同的重要性、需要不同的完成時間、必須更改不同的目標。基礎學術研究和產品研發的考慮面向大不相同,轉換好心態以適應這樣的動態環境對於自己和團隊都極為重要。最後,學長提供給有興趣往歐洲生技職場發展的學弟妹一些注意事項參考:
 
1.自身的專業最重要,最好有跨領域的能力。
無論學歷如何,都需要瞭解自己的核心技能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優勢。此外,跨領域不需要樣樣專精,而是在培養自我學識的廣度,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從不同切入點看事情,不僅是在做研究或與人討論時都會很有幫助。
 
2.持續學習的態度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生物科學界是不可獲缺的。
產業界需要的人才技能和學術界不一樣,能夠持續進步就是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也為職涯發展做準備。「英國的生技職場並不是刻版印象中人道零壓力,雖然自己遇到的同事和主管大致上都不錯,但職場上最忌諱的就是停滯不前,要高薪就得讓自己有資格;如果想升職,那就先證明自己有能力。」而學長至今仍還是會看科學文獻並隨時注意大環境的趨勢。
 
3.加強整合與溝通能力。
要理解到職場上有各式各樣的專業人士,無論是一個員工或是管理者,為了能順利把一個計畫往前推進,經常要和團隊一同討論、整合意見和安排優先次序,才能協調人力、物力資源去達成目標,因此持續不斷的「順暢溝通」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事。
 
4.時間管理與風險管理。
不管是什麼樣的研究或計畫,它會有每日、每週和每個計畫里程碑等等的目標與排程,如果能盡量算到可能發生的風險如突發狀況等,並預先設定一些緩衝時間和方法,會對生產力有不少的幫助。
 
5.討論盡量發言,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英國職場也會有對人大小眼的同事,但基本上討論事情的氛圍都是對事不對人,而且滿嚴守同事間的分際。原則上只要能保持尊重和理性討論,就不需要也不該顧忌對方是否為長官或親近的同事,尤其是以科學技術發展為目標的新創公司更該如此。因此,開會時要盡量發言,可以激烈討論,而不是留著話私下講,如此開完會後較有明確的結論,大家也還是和平相處的好同事。就算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做到,但大家還是會認為這是討論事情該有的樣貌,這是學長遇到最大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