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回首頁 navigate_next 校友專區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navigate_next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唐弘文訪問報導

【電子報】 生化所畢業校友唐弘文訪問報導

弘文學長目前於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擔任助理教授,主要探討RNA代謝如何調控肌肉,以及它的失調與肌肉疾病的關聯。實驗室利用多種動物模型,包含果蠅、老鼠和病人等樣品,期望能夠了解肌肉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可能的治療方法。

 

學長從台大生化所碩士班開始便與陳光超老師一起研究細胞自噬,利用果蠅的遺傳技術,找出新的調控細胞自噬基因。在陳老師親自的帶領下,學長學會如何閱讀文章、設計實驗、培養細胞和操作果蠅等技能,並在實驗過程中讓他深深感受到果蠅遺傳學的強大。繼續攻讀博士班期間,也學習到如何同時使用果蠅和哺乳類細胞兩種模式生物,去思考有趣的生物問題-如何利用強大的果蠅技術,同時搭配細胞進一步回答機制上的問題,這兩種模式生物相輔相成,使得學長在往後的博士後研究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思維。服完兵役後,學長再次回到陳老師的實驗室著手開始海外博士後的申請準備,並在老師的幫助下順利申請到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

 

#勇敢離開舒適圈 嘗試不同的選擇

談起申請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弘文學長當初並沒有想太多便直接前往美國。到美國口試和應徵博士後研究員的時候,當時因為英文不好,所以並沒有辦法很流利地回答,甚至聽不懂問題。但學長發現,只要你肯願意嘗試,美國文化是很願意給外國人機會的,學長的博士後導師—Norbert Perrimon便是最好的例子,教授很願意花時間讓同學去克服語言上的困難,並鼓勵學生多與實驗室同伴互動、從中學習。因為實驗室基本上就是聯合國,弘文學長不只因此增強了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沁潤在不同文化中,看到不同文化對人生有不同的思維。

 

出國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許多的挑戰,例如離開舒適圈、語言隔閡、食物文化的差異、學習煮飯等生活技能。學長說道「現在回頭看,如果當初有考慮到這些,或許就不會出去了。」博後訓練結束後,學長直接接受新加坡的offer而前往新加坡,過程中受到兩個不同國家各種不同的文化、政治、氣候衝擊,即使到了現在,依舊在適應環境,並學習與不同國家的人相處。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我想人生很大一部分,在於要不要做,而不是能不能做。」學長分享著,很多時候是做了,就會開始學習適應,遇到挫折開始克服,如果最後沒辦法克服,就開始轉換心態,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即使過程中覺得失敗了,其中學習到的也是有所收穫,將會變成下一段冒險的養分。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那便永遠不會開始。

 

對學長來說,保持樂觀的心態不放棄的恆心毅力,如此在面對挑戰時才能讓自己保有持續嘗試的動力。當然環境也很重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指導老師和實驗室同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們能夠支持和鼓勵你勇於嘗試新的事物。直到出國後,才發現其實國外的實驗室儀器並沒有比台灣特別好,而不同的是國外的文化環境更鼓勵大家相互討論及合作,因為需要互相討論合作,彼此熟悉不同的領域,拓展自己的視野,就變成了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學長鼓勵大家多聽不同的演講,多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天,也許跟自己的研究不相關,但是不同想法的碰撞,卻有可能提供嶄新的想法,這在美國似乎是標準能力,所以學生幾乎都能侃侃而談最新的科學進展,而在這些過程中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找到跟自己合得來的合作者,互相合作與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