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生化所畢業校友陳鈺軒訪問報導
隨著業界不斷發展各式免疫療法以應對醫學需求,包括CAR-T療法、免疫腫瘤新藥、調節器官排斥及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鈺軒學長也受免疫學啟發,大學和碩士班皆有基礎免疫相關研究經驗,因對挑戰新主題充滿熱忱,透過閱讀科學文獻和各大生技與藥商的藥物發展趨勢,列出多條研究方向,包括exsosome與免疫,Treg biology,immune metabolism,cytokine engineering和CAR-T cells等。上述領域中,許多高聲譽國際實驗室正在深入探索,促學長堅定出國深造的決心,學習學術前沿技術和核心問題。
鈺軒學長目前在漢康生技公司擔任公司研發的Scientist/Project leader,開立研究專案、帶領團隊成員負責新型抗體藥的腫瘤免疫和自體免疫疾病的應用,也和資深研究員共同合作研發項目,包括1.透過活化巨噬細胞的策略開發抗癌藥物,2.參與專一性腫瘤內Treg清除策略,3.開發新型細胞因子藥物,安全地誘導先天與後天免疫反應,4.新的巨噬細胞手段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等等。不過這次學長將分享在UCSD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經驗,當時加入的實驗室主要探討多樣性的Tregs細胞在不同組織與各種疾病的角色,涵蓋器官移植排斥、微生物感染、腸道菌免疫、腫瘤免疫、神經免疫、自體免疫疾病及特定細胞激素功能等主題。
學長在實驗室研究的內容有下列幾項:
(1)探討腫瘤特異性Treg亞群在腫瘤微環境的角色,透過專一性清除此Treg亞群策略達到無明顯自免反應的抗癌效果,並釐清其機理
(2)研究某特定細胞因子對不同免疫細的作用,如何調節免疫反應並影響小鼠實驗性自體免疫腦脊髓炎(EAE)的疾病進程
(3)與業界生技公司,藉由RNA藥物調節炎性小體活性、透過減少中樞神經的免疫發炎反應以治療漸凍症。
鈺軒學長對於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特別是將博士班的protein biochemistry專長結合當前產學界熱門的immuno-oncology和immunology,透過閱讀文獻和搜尋相關主題的研討會線上演講了解各實驗室的研究領域,發現加州San Diego不僅有眾多國際大藥廠與生技公司的聚落,還有許多知名的研究機構。San Diego的涼爽氣候、優美環境和度假大城的美譽,使得學長很快就將此城市選為目標。起初選定最想去的top 10實驗室。學長先針對最想去的前三名實驗室開始詳讀他們實驗室的研究主題和近期發表的文章,了解各實驗室的創新、風格與實驗技術,同時擬好cover letter,並請當時的指導老師陳瑞華老師幫忙修改信件,討論面試時需要注意的細節,老師也分享過去實驗室成員申請國外博士後的故事,讓學長了解更多實際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
最終,學長成功申請了三家實驗室的博士後位置,並與瑞士洛桑大學、美國UCSD和Salk Institute的老師們安排了面試。第一輪是快速的視訊面談,這不僅是互相了解的機會,也能討論學長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並了解實驗室的主題、研究重點及生活環境。第二輪面試通常是準備40分鐘的研究成果報告,並在QA後與實驗室成員一對一交流。對於大型實驗室的面試,學長被安排了第三和第四天與多名實驗室成員進行一對一的面談,以深入了解實驗室的日常運作與氛圍。
曾遇到哪些挫折?如何克服或轉變心態?
除了研究工作外,學長在國外生活也面臨了不少挑戰,從文化不熟悉、語言隔閡到獨立生活、無當地人脈朋友的壓力,處理交通、住宿、家具、食材購買、保險申請、銀行開戶、簽證等生活瑣事。強烈的孤獨感和社交圈的縮小讓他感到困惑,但新的生活環境也帶來了刺激和挑戰,保持好奇心並積極面對。儘管極度忙碌,學長仍會抽時間與當地的臺灣留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出遊,去美國各地體驗不同城市的文化與氛圍,這成為他的一種紓壓方式。日常生活中,改變了一些習慣,尤其是在面對不熟悉的情境時學會勇敢請教他人。他開始變得更獨立,自己下廚、保持健康,也時常參加教會活動、台灣學術團體或是品嚐華人商圈的飲食,讓生活中增添溫暖。他還會與當地人交流,品嘗他們推薦的美國點心,並與實驗室同儕聊政治、歷史等多元話題,進一步體驗當地文化。雖然語言能力有限,但他也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能與外國人當面交流,這在台灣可是需要支付高額學費才能得到的經歷。
在研究上也充滿不少挑戰,從生化領域轉到多樣又專業的免疫學研究,所有技術都不熟悉,新的研究題目和環境讓學長起初感到無助。然而,美國有許多學術交流會議,可以快速認識不同實驗室、不同大樓、甚至不同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交流與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目標,只要是跟學長研究題目有相關,會後學長會積極與他們建立聯繫,在日後研究中,透過信件方式請教他們,對方也立即開啟視訊會議討論,且分享reagents讓學長試,得到很多支持與幫助。
學長認為心態很重要,保持樂觀積極,並且要懂得讓自己成熟地面對各種挫折,包含語言、研究、生活與新的人際關係等等,安排一些活動紓解壓力,例如到美麗的海邊走走、逛商場、參觀博物館和動物園、拜訪網紅推薦的熱門地點,讓生活充滿充實和幸福。研究方面,學長投入大量時間執行研究實驗外,保持隨時閱讀文獻和思考實驗結果,其中,與許多研究人員建立互相打氣的友善氛圍是重要的一環,主動分享新看到的科研文章,互相討論並學習新觀點,常常都有意外收穫。總之,在美國從事研究時,不僅要專注於學習、溝通和交換想法的重要性,更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持續推動自我成長。這樣的過程,不僅能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還能在熱情所在的領域中發揮最大的潛力。
進修求學/出國深造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任何人有想要至國外當博士後研究員,可以在有經驗的學長姊和師長的協助下,一步一步地往目標邁進,但一定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且要執行自己的短期與長期規劃。這些規劃能力除了讓自己有明確的重心,也能應用在生活與研究。大家進修的目的與想法都不同,學長對於免疫腫瘤與免疫學領域有強烈學習熱情,雖然是跨領域,但篤定要將自己博士班專長與此領域做結合。因此,具備對研究領域的濃厚興趣與清晰的目標會是支撐自己長期進修的動力,也需要保持開放心態投入各種合作機會,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對於目前在業界做藥物研發都有巨大幫助,展示自己靈活多樣地科研能力。獨立前往國外做研究時,除了既有的專業技能與知識、積極的投入、更要有跨文化溝通與適應能力,願意接納不同想法、不同文化、且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觀點,才能幫助自己融入與成長,過程中也會幫助自己英文表達能力。出國前,各位都要先明白,是否能夠承受獨自面對壓力和鍥而不捨地解決問題的衝勁。學長說,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時,會出於不好意思或是害羞請教,總覺得自己應該先搜尋資料和統整文獻後再向別人請教,但若直接請教實驗室老師或實驗室資深研究人員,會立即得到想法與可能的解決方案,更高效率獲取重要資訊!所以不要千萬不要害羞~直接獲取他們的經驗,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推動自己邁進的動力,他們也會協助找到實驗困境的突破口,讓自己保持想法上的靈活性與增強與他人的合作,將項目推行順利,當然這也是學長一直在學習的過程。最後,學長對自己而言,樂觀正面面對困難與找到自己有熱忱的領域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過程中,需要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勇於與不同背景的人深入交流,尋求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要學會適時放鬆,才能在研究衝刺的過程中維持健康的心態,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持續與不同學者專家及研究人員的討論中逐漸培養而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新技能,最終也能成功克服各種挑戰,進一步增強自信,為應對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讓自己不斷成長茁壯。
到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無疑充滿挑戰與機遇,新環境的刺激帶來動力也能幫助平衡許多壓力。對學弟妹來未來若想順利適應,需具備扎實的實驗技能、快速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善用資源的技巧。鈺軒學長在就讀博班時期,他在博士班時學習多種實驗技術,涵蓋生化、分生、細胞、蛋白純化、質譜分析、生物資訊和動物實驗,這些經驗讓他在博士後研究中更有信心解決問題,也能與國際專家合作交流。因此,持續精進實驗技能、保持學習熱忱,能助你應對未來的挑戰。在國外,表達能力尤為重要。不僅需清楚表達研究成果,還要與多學科專家交流討論。建議平時多聽英文演講、讀文獻,並嘗試用英文報告,這對學術與產業發展都大有幫助。此外,學長也強調善用單位資源的重要性,例如與同事和技術專家討論、參加培訓課程(如生物資訊與程式設計),或向其他實驗室借用設備。這些資源能大幅提升研究效率,拓展視野。總結來說,扎實基礎實驗技術、獨立的學研思考能力、善於表達與分享的態度、靈活運用資源的能力,是我保持熱忱在此領域成長的關鍵。目前也在業界持續突破研發新方向,保有科研和職場上的競爭力。相信學弟妹抓住機會,不斷自我學習,迎接挑戰、邁向更高的目標。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學長建議,無論是繼續求學、出國深造,還是進行研究,都要了解「為什麼來到這裡?」以及「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果獨自在國外,更需要在困難時激勵自己,審視目標,專注面對挑戰。在美國從事腫瘤免疫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研究時,學長經歷了多次技術挫折與數據分析困境。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他學會調適心情,積極解決問題,因為清楚知道這是階段性目標的一部分。這些挑戰不僅磨練了能力,也激發更多興趣與潛力,幫助快速成長。學長希望學弟妹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方向,全力投入,收穫成長與成就感。未來的科研中,跨領域思維尤為重要。無論在博士班、博士後,或現今從事新藥研發,學長始終保持對創新的熱情,願意承擔風險並仔細執行實驗。他認為,研究與新藥開發需要結合蛋白質結構、生化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甚至AI與生物資訊等多學科知識,並依靠大分子物性與化學技術來優化分子設計與解決困境。即使遇到不如預期的結果,也能從中發掘免疫問題,為研究注入創新性。因此,建議學弟妹保持不同領域同學的交流,涉獵相關知識,勇於跳脫框架探索未知。讓未來的科研之路更加廣闊。
學長目前正努力學習「主動建立人脈與合作關係」。老師曾提醒,建立人脈不應侷限於同儕或學弟妹,還要向上延伸,積極請教資深學長姐、師長及外部專家。他們的經歷不僅能提供寶貴的經驗與建議,也能幫助自己發現未知的細節,開拓視野並挖掘新的機會。因此,學長鼓勵學弟妹爭取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除了展示自己的研究,還要主動與領域內或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建立合作關係,討論問題、請教經驗,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一個簡單的交流就能突破盲點推動研究更進一步。
語言與溝通能力需要持續提升。在學術界或業界,與全球專家交流已是常態,除了專業能力,英文表達與溝通技巧更為重要。許多學弟妹英文已具相當基礎,挑戰自己參加國內外研討會並進行英文報告,不僅能提升台風穩健,更能突破語言的限制。
在人生與研究中,變化與挫折在所難免,因此保持正向心態至關重要。要學會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找到解決方式。例如,有次因小鼠基因型的問題,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與研究主軸無關的現象,起初未加重視,但最終證明那是重要資訊,讓我更深刻體會到,作為成熟的研究人員,需掌握實驗細節。同時,善用人脈,向師長或資深研究者尋求建議,能有效解決問題並拓展視野。
學長期許學弟妹能及早規劃未來方向,透過與前輩討論,積極參與國內外研討會、申請獎項及學術或產學合作活動,汲取多元想法與建議,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如果對業界有興趣,可以利用學校與學研單位的資源,參加相關主題研討會,更清楚自己適合的職涯方向。
申請國外博士後與選擇研究生指導教授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考量氣候、治安、環境及產學聚落外,申請前需要仔細調查目標教授的研究方向與實驗室成果,並透過追蹤國際會議報告,了解實驗室的重點與研究風格。在面試時,可針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表達見解,並提出自己在相關領域的想法,與教授討論新題目的可能性,展現研究熱情與創新思維。
建立清晰有力的履歷與推薦信至關重要。履歷應突顯研究經歷、成果、參與的會議及技術專長;推薦信則需來自對自己有深入了解的長期合作老師或口委。鈺軒學長回憶,當時實驗室的陳瑞華老師經常幫助實驗室成員撰寫推薦信,老師的學術聲譽與經驗讓申請過程更加順利,同時也嚴格地檢視我們的技能,提醒著自已該加強哪些能力。
提前準備面試與研究計畫也非常重要。面談時,展現對研究主題的熱忱,並在與教授討論後靈活調整研究方向,例如探索新的基因治療方式,或將新發現的調控機制應用於細胞生理調控、脂肪代謝及腫瘤免疫等領域,讓教授感受到研究的彈性與潛力。
申請美國博士後需要充分準備與多人協助,包括深入了解實驗室近期研究,積極蒐集相關資料。相信各位學弟妹在全面準備下,一定能獲得國際單位教授的青睞。